相关论文
当前位置:首 页 > 相关论文
黑龙江省肉类工业发展路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02-24 15:23:51 来源:2013年第4期《肉类工业》 作者:唐新宇 浏览次数:

2012年3月26日至31日,黑龙江省肉类协会带领部分企业赴山东进行了为期5天的经验交流,行程虽短但笔者感触颇深,为什么土地相对贫瘠的齐鲁大地能够成为肉类产业蓬勃发展的一片热土,而沃野千里的龙江大地肉类产业无论在规模经营上和数量上与之差距较大。经过了一年的思考,调研,笔者总结了制约我省肉类产业发展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发展思路,希望与大家共勉,能对龙江肉类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1  黑龙江肉类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推动以畜禽养殖、加工、销售为重点的肉类产业的发展。全省上下大力实施以“主辅换位”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养殖促进加工、满足消费、拓展市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深加工能力,实现了全省肉类产业较快的发展。

1.1  肉类产量平稳增长

    2011年,我省畜牧业保持平稳发展,全省肉类总产量199万吨,比上年增长5.49。其中猪肉116.9万吨,增长2.10每年大量活猪运销大江南北,一举成为全国猪肉主产区。

1.2  肉类加工能力大幅提高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我省肉类加工业发展很快。全省年生猪屠宰能力已达到2500万头,是1992年的380倍,年肉制品加工能力达到28万吨,是1992年的14倍。肉牛、肉羊和家禽的屠宰能力也大幅提高。冷却肉销量悄然兴起,已占全省猪肉上市销量的15左右,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已占到50﹪以上。肉制品加工量不断升级,由过去的2万吨增加到18万吨,肉类食品市场丰富多彩。

1.3  肉类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目前,我省生猪屠宰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分布比较合理,生猪规模屠宰企业基本覆盖全省生猪主产区和猪肉主销区。全省大型生猪屠宰企业,大都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大庆等生猪主产区和猪肉主销区。肉类精深加工企业主要分布于大中城市,县级城市主要是小作坊式的肉制品加工点,产品当地销售。

1.4  肉类工业总资产增幅较大

    近几年来,我省肉类工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外资进入我省建设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的较多,拉动了我省肉类资产的快速提升。据统计,2010年全省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资产总额为86.89亿元,较2009年79.07亿元,增长19,在全国排第九位,2005年的58.5亿元,增长48.53

1.5  肉类品牌产品成为居民消费主流

    近几年,我省肉类加工企业的经营理念有了新的变化,由单纯追求利润向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发展,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目前,我省共有省级肉类知名品牌企业52家,其中,具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3家。排行前十大品牌企业,占全省肉类加工企业的1.2,但其资产额和销售额均占全省的70以上。品牌企业以其产品质量好、信誉高,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已成为我省城镇居民日常消费的主流,品牌产品消费愈加走俏,促进了肉类产品的消费,提高了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1.6  肉类销售形成多种业态并存的局面

    目前,我省城市肉类销售网点已形成了连锁超市、专卖店、副食店和集贸市场等多种业态同时并存的格局。先进的冷链物流销售方式也被一些肉类加工企业所采用。特别是肉类产品专卖店发展较快,已达到2500多家。一些品牌肉类加工企业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市场肉类流通网络,利用农家店销售猪肉,向农村延伸,为改善农村肉类消费环境,方便农民消费创造了条件。

2  与肉类产业发达省份差距较大

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肉类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与国内肉类产业发达省份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2.1  肉类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2010年黑龙江省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资产总额为86.89亿元,较2009年79.07亿元,增长192005年的58.5亿元,增长48.53。而山东省2011年仅省内50强企业就拥有资产总额800亿元,相差近9倍。2012年黑龙江省肉类总产量不过200万吨,而山东省2011年肉类食品规模企业肉类总产量达到1200万吨。山东省年销售总额过百亿元以上企业有4家,黑龙江省则1家也没有。

2.2  产业集中度低,本地成长起来的大型企业少

截止到2012年末黑龙江省共有肉类屠宰企业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的企业不超过10家,而山东省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了50家。黑龙江省肉类产业50强企业的销售额占全省规模肉类企业的70%,而山东省50强的销售额占全省规模企业销售总额的93.32%。经过了十几年发展山东省培育出了金锣,得利斯,六和集团等在全国影响力大,示范性强,贡献突出的大型龙头企业而黑龙江的前三强企业的主要投资方分别为雨润,金锣,双汇。

2.3  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弱,产品辐射半径小

山东省获国家级龙头企业称号的有25家,获中国名牌产品13个,省名牌产品32个;获中国驰名商标16件。而黑龙江省获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只有3家。金锣集团,得利斯的产品行销全国,而黑龙江省本土企业生产的红肠等产品虽然也享誉全国,但是由于受包装等因素制约,产品辐射半径基本不超过东三省。

2.4  活猪出省多,猪肉外销少,产品附加值低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肉类加工业发展很快,全省年生猪屠宰能力已达到4200 万头,远远超过1762.5万头的年生猪出栏量(2012年国家统计局黑龙江省调查总队提供的数字),但是仍然每年有300多万头的活猪出省。活猪大量出省不仅造成黑龙江省的生猪屠宰能力大量闲置,形成不了规模经营,而且企业与地方财政也不能从深加工中分享肉类产业发展的成果。 

3  形成差距的原因

黑龙江省是全国产粮第一大省,2012年粮食产量超过1250亿斤,为肉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同时气候冷凉,疫病较少,可以说黑龙江省发展肉类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制约黑龙江省肉类产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3.1  我省人口较少,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肉类产品消费较少,自身市场相对狭小

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我省2010年全省人口为3861万,而山东人口将近1亿。以每3个人年均消费1头猪推算,我省年消费生猪能力低于山东近2000万头。而且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山东省低将近30%,消费能力大也大低于山东省。这种状况决定了我省的肉类产业发展必须是外向型,也是我省大量生猪出省的一个根本原因。

3.2  我省错过了肉类产业发展关键的战略机遇期

20世纪90年代是全国肉类产业的大发展时期,自从1987年洛阳肉联厂生产出了第一根春都火腿肠以后,以火腿肠为代表的高温肉制品风靡全国,曾经一度严重的产不足销。九十年中后期双汇、金锣牌火腿肠迅速崛起,不仅填补了春都火腿肠的市场空白区,而且挤占了春都的一大部分市场。高温制品虽然从营养成分上讲不如低温肉制品,但是由于保质期长,易于远距离运输,销售半径很大,因而生产量也很大。在本世纪初双汇一天的产量就高达1000吨,3天的产量相当于哈尔滨肉联厂一年的产量,对于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打造企业品牌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我省的肉制品企业却在是否改制,如何改制之中纠结,无开拓市场,丧失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这就是目前我省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品牌的历史根源。

3.3  我省肉类食品产业总部经济少,分公司经济多,创新动力不足,发展意愿不够强烈

在错过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后,为了走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我省肉类产业采取了攀高结贵,借船出海的策略,吸引了大量的全国优秀肉类企业到我省落户。目前,金锣、双汇、雨润、宝迪等企业在我省各地布局了多处屠宰加工厂。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且利用已有的营销网络,在短期内起到了拉动我省肉类产业发展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我省的一些地方品牌受到了严重的挤压,而且由于这些企业要服从总部的统一安排和调动,研发中心不在我省,创新和发展意愿明显不够强烈。

3.4  经营理念严重滞后,没有彻底破除计划经济时期的观念。

从企业的硬件设备上看,我省具有后发优势,设备先进,但是经营观念落后。这次考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山东省的企业营销人员占企业员工的很大比例,有市场先行的意识,把营销放在第一位,所以产品能够在全国畅销无阻。青岛波尼亚公司1600名职工有1000名是营销人员。而我省企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重生产、轻流通,只把精力放在引进设备、生产产品上以及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上,不注重构建营销网络,造成产品销路不畅,品牌不响。 

4  发展建议

笔者认为,我省肉类产业要转变发展思路,要转变政府职能,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转结构、调方式,把发展质量视为重中之重,坚持打绿色牌,走绿色路的基本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实现我省肉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4.1  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从源头上提升发展质量

最近几年的经验表明,规模化养殖是规避经营风险的最

好方式,也是应对价格波动的最理想的经营方式。我们要充分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创造条件,创新经营主体,鼓励城市资本,吸引民间游资,进入养殖领域。要引导现有的农村规模养殖户向联合体的发展,解放思想,彻底的破解一些制约养殖业发展诸如用地、贷款的难题,着力推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要把我省打造成疫病发病率最低、生猪品种最好的养殖业强省,不仅要成为全国的大厨房,而且还要为肉类产品的出口创造条件。

 4.2  加快推进肉类产品追溯制度的建立,提振城乡居民消费肉类产品的信心,最大限度的释放本省肉类产品消费潜力

从前年开始,商务部提出要逐渐在全国建立肉类产品追溯体系,并给予了一些政策,哈尔滨市被列为试点城市之一。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在全省具备件的城市推广,使得老百姓敢于消费肉制品,努力扩大肉类产品消费量。同时要继续深入贯彻《畜禽屠宰条例》,利用每一次清理、审核小屠宰点的机会,淘汰落后生产力,提高我省肉类安全的生产水平。

4.3  利用好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支持地方特色品牌的发展

    我省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但是这些年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品牌发展较快。

这次我们考察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如太平商委、对青烤鹅这样的品牌逐渐在全国肉类市场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这些产品为低温制品,销售半径较小,市场基本上还是集中在本地。企业的规模也还属于中小企业范围,我们应该利用国家出台的一些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要鼓励这些企业走出去,到省外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投资设厂,逐渐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全国。同时,协会也可以开展地方特色品牌的评比活动,促进地方品牌的成长。

4.4  理性对待省外企业在我省投资设厂,正确处理招商引资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前已述及,省外企业对我省的肉类产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省的屠宰产能大大过剩,一些地方还在以引进外来企业的形式扩张产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搞地方保护主义,不能人为地设置不合理地门槛限制省外企业来我省投资,但是也要严格地执行国家和我省的土地、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能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名无偿地出让土地、提供资金,破坏公平的竞争环境,影响我省肉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把肉类企业的投资决策权交还给企业的老板,让他们自主决策,自主发展。

4.5  加大屠宰工人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深加工水平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增加企业竞争力的两大举措。我省的肉类大型肉类企业从装备上具有后发优势,但是由于人口较少和龙江汉子性格粗犷等各方面原因,加工产品质量粗糙,劳动者屠宰技能不足是我省肉类加工业发展的短板。也是我省大量深加工能力闲置,活猪大量出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大对屠宰工人的技能培训力度,是提高深加工能力,减少活猪出省,增加猪肉出省的重要举措之一。

(收稿日期  2013-02-21)

全国肉类工业科技情报中心站 肉类工业杂志社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市江岸区堤角前街15号
电话:027-82319036 82359099 82359199 传真 :82319036 备案号:鄂ICP备14000012号-1 技术支持: 捷讯技术 后台管理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23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