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升级,关税措施频出
2025 年,国际经济格局复杂多变,中美贸易关系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焦点。3 月 3 日,美国政府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单方面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进一步加征 10% 关税。然而,中国海关数据明确显示,2024 年美国查获的芬太尼中,98% 源自墨西哥地下工厂,与中国相关的仅占 0.3%。美国将 2.7 万美国瘾君子死亡归咎于中国,这种毫无事实依据的荒谬逻辑,本质上是借禁毒之名,行贸易保护与打压 “中国制造 2025” 之实。
面对美国的无端挑衅与不合理举措,中国迅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进行反制。3 月 4 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自 2025 年 3 月 10 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不同比例关税。其中,鸡肉、小麦、玉米、棉花等 29 类商品加征 15% 关税;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等 711 类农产品加征 10% 关税。这一举措有力回击了美国不合理关税政策,彰显了中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国际贸易公平秩序的坚定决心。
一个月后的 4 月 2 日,美国政府再次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 34% 的 “对等关税”,导致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4 月 4 日,中方迅速回应,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 34% 关税。这一系列针锋相对的关税措施,使中美贸易关系陷入紧张对峙状态,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国际市场各方高度关注这场贸易博弈的走向,担忧其对全球经济复苏与稳定造成冲击。
鸡肉市场:供需变化,格局调整
贸易摩擦的影响迅速传导至鸡肉市场。在一系列关税调整与质量管控措施下,美国鸡肉输华面临诸多阻碍。2025 年 1 - 2 月,中国鸡肉进口总量为 14.69 万吨,其中自美国进口的鸡肉产品总量仅 0.95 万吨,占总进口量比重降至 6.44%,创近年来新低。4 月 4 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因在进口的美国鸡肉产品中多次检出我国法定禁用药物呋喃西林,决定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暂停 Mountaire Farms of Delaware, Inc.、Coastal Processing, LLC 等 2 家企业禽肉产品输华。这一禁令进一步限制了美国部分鸡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美国鸡肉进口量的大幅下降,导致中国鸡肉市场供需关系失衡,价格显著上涨。在山东,白羽肉毛鸡均价从年初的每公斤 6.5 元,在短短数月内涨至 8.5 元;辽宁地区价格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鸡苗价格同样大幅上涨,从每羽 3 元涨至 8 元。养殖户面对价格上涨,一方面利润空间增加,但另一方面也担忧市场波动过大带来的不确定性。
中国本土禽肉企业迎来发展机遇。温氏股份、圣农发展等龙头企业,凭借在养殖技术、质量管控、市场渠道等方面的长期积累,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填补市场缺口。温氏股份加大在华南地区的养殖投入,新建多个现代化养殖基地,预计当年鸡肉产量将增长 20%;圣农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中国禽肉进口来源更加多元化。巴西、泰国等传统供应国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力度,2025 年上半年,巴西对中国的鸡肉出口量同比增长 30%,泰国增长 20%。这些国家的鸡肉产品因性价比高、品质稳定等优势,受到中国市场欢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新兴供应国也积极开拓中国市场,为中国鸡肉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与竞争。
猪肉市场:供应稳定,影响有限
与鸡肉市场的大幅波动相比,猪肉市场在贸易摩擦中表现相对平稳。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与消费国,在猪肉供应方面具备坚实基础。多年来,中国大力推动生猪产业发展,目前猪肉产能充足,自给率稳定超过 98%,国内猪肉供应主要依赖本土养殖,对外依存度极低。
从进口数据来看,2024 年中国进口猪肉总量 107 万吨,其中自美国进口仅 7 万吨,占国内总供应量的比例仅为 0.12%。即使在加征关税前,美国猪肉在中国进口市场的份额也较低。随着关税累计加征至 44%,美国猪肉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进口量显著下滑。但这对中国猪肉市场的整体供应影响极小,因为巴西、阿根廷、西班牙等国家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猪肉进口来源国,在进口份额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够充分填补美国猪肉留下的空缺。例如,2024 年从西班牙进口猪肉总量 54.1 万吨,占比高达 23.7%,成为中国最大的猪肉进口来源国;巴西的进口量也达到 26 万吨,占比 11.4%。这些国家的稳定供应保障了中国猪肉市场的平稳运行。
在国内,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牧原股份、正邦科技等大型养殖企业持续扩大养殖规模,通过智能化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牧原股份在全国多地新建现代化养殖基地,年出栏量持续增长,其智能化养殖系统可精准控制猪舍环境、监测猪只健康状况,有效提高养殖效益。正邦科技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生猪品种选育和疫病防控研究,提升养殖质量。这些企业在稳定国内猪肉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加征关税后,美国猪肉进口成本上升可能在短期内对中国猪肉价格产生一定传导效应,导致价格出现小幅波动,但这种影响较为有限。一方面,中国猪肉市场供应稳定,产能处于合理区间,能繁母猪存栏长期保持在正常保有量的绿色区间,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猪肉供应。另一方面,政府拥有一系列成熟有效的政策工具来平抑价格波动。当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政府可通过投放储备肉调节市场供需,稳定价格。如 2023 年,在猪肉价格出现阶段性下跌时,政府及时投放储备肉,有效稳定了市场价格。同时,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确保消费者能够以合理价格购买到猪肉。
牛肉市场:需求增长,渠道拓展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中国牛肉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牛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肉类,受到消费者广泛青睐,高品质牛肉和进口牛肉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24 年,中国牛肉进口总量达到 287.44 万吨,显示出国内对进口牛肉的强劲需求。
然而,中美贸易摩擦给美国牛肉输华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加征关税后,美国牛肉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大幅增加,价格优势丧失,市场份额逐渐缩小。2024 年,美国牛肉在我国进口总量中的占比仅为 4.81%,较 2023 年下降了 1.36 个百分点,且这一趋势在贸易摩擦升级后更加明显。
为填补美国牛肉留下的市场空白,中国积极开拓其他进口渠道,与多个国家加强牛肉贸易合作。巴西凭借丰富的资源和成熟的养殖产业,成为中国最大的牛肉进口来源国,2024 年进口占比高达 46.61%。阿根廷、乌拉圭、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牛肉也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满足了国内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其中,阿根廷牛肉以肉质鲜嫩、口感醇厚著称,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澳大利亚草饲牛肉凭借天然、健康的特点,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俄罗斯牛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步扩大。2020 年 12 月,中国和俄罗斯签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俄罗斯联邦进口冷冻骨头牛肉和冷冻去骨牛肉协定》,正式开启两国牛肉贸易新篇章。俄罗斯牛肉价格相对较低,平均出口价格每公斤 2.5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16.3 元 ,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且俄罗斯拥有广阔的草原和森林,畜牧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牛肉品质优良,品种多样,如黑安格斯、西门塔尔、利木赞等高品质肉用牛 。同时,俄罗斯是无疯牛病疫情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在政治经济层面,中俄两国友好邻邦和战略伙伴关系,为牛肉贸易提供了坚实保障,使得俄罗斯牛肉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
中国牛肉产业也在贸易摩擦的机遇与挑战中不断发展。牧原、新希望等国内龙头养殖企业敏锐捕捉市场变化,纷纷扩大产能,加大在肉牛养殖领域的投入。牧原股份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规模化经营模式,不断提升肉牛养殖效率和质量;新希望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开展肉牛品种选育和养殖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国产牛肉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在高端雪花牛肉领域,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国产高端雪花牛肉进入消费者餐桌,逐渐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局面。
消费者行为与市场选择
在肉类价格波动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选择偏好发生显著变化。当鸡肉价格因贸易摩擦大幅上涨时,消费者开始关注价格相对稳定的肉类替代品,猪肉、鸡蛋和水产品的关注度明显提升。
尽管猪肉价格目前处于低位,但由于其在中国肉类消费结构中占比约 60%,短期内难以被完全替代。不过,在鸡肉价格上涨的影响下,猪肉消费量有所增加。一些家庭原本每周购买一次猪肉,现在可能增加到两次。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更加注重品质和性价比,倾向选择知名品牌的冷鲜肉,如金锣、双汇等,这些品牌凭借严格的质量管控和良好口碑赢得消费者信任。
鸡蛋因其营养丰富、价格亲民,成为许多消费者的首选替代品。在家庭饮食中,鸡蛋的出镜率明显提高,从早餐的水煮蛋、煎蛋,到午餐和晚餐的西红柿炒蛋、鸡蛋羹等,烹饪方式多样,满足不同消费者口味需求。而且鸡蛋价格相对稳定,在肉类价格波动较大时,仍能保持在合理区间,消费者选择时经济压力较小。
水产品同样受到消费者青睐。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益。鲈鱼、鲫鱼、草鱼等常见淡水鱼,以及虾、蟹等海鲜产品的市场销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一些消费者会在周末前往海鲜市场采购,享受挑选和烹饪的乐趣。清蒸鱼、红烧虾等简单美味的烹饪方式备受欢迎,既能保留食材原汁原味,又能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
此外,消费者对国产冷鲜肉和生态养殖品牌的品质偏好日益明显。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更高,更加关注肉类的来源、养殖方式和加工过程。例如,唐人神集团推出的 “香乡猪?生态肉” 品牌,采用生态养殖模式,猪听音乐、喝山泉、吃酸奶长大,猪肉肉质鲜嫩、口感醇厚,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消费者认为这种生态养殖的猪肉更健康、安全,愿意支付相对较高价格。
在进口肉类方面,高端牛肉和猪肉的需求出现变化。由于美国牛肉和猪肉在中国市场份额因关税等因素逐渐减少,消费者将目光转向其他国家进口产品。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牛肉,以高品质和独特口感吸引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西班牙、巴西的猪肉凭借稳定供应和合理价格,赢得一定市场份额。一些消费者会在节假日或特殊场合购买这些进口高端肉类,提升生活仪式感。
消费者在肉类价格波动时的应对与选择,不仅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变化,也体现消费者对健康、品质生活的追求。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通过理性选择,平衡生活成本与饮食需求,为自身和家人的生活保障美味与健康。
长期影响与未来展望
这场贸易摩擦引发的关税调整,对中国肉类市场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为国内肉类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外部驱动力。
在鸡肉市场,本土企业如温氏股份、圣农发展等,借助进口受阻的契机,加大在养殖技术创新、生产规模扩张以及质量管控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通过引进先进的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对鸡只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提高养殖效率和鸡肉品质,逐步构建稳定、高效的本土鸡肉供应链。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鸡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能降低对进口鸡肉的依赖程度,保障国内市场稳定供应。
在猪肉市场,尽管国内自给率高,但关税政策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型养殖企业如牧原股份、正邦科技等,加速规模化、现代化养殖进程,通过智能化养殖技术实现对生猪养殖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猪肉品质。这增强了中国猪肉产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奠定基础。
牛肉市场在关税政策影响下,也迎来发展新契机。国内企业积极拓展养殖规模,加大对肉牛品种选育和养殖技术创新的投入。一些企业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培育更适合国内养殖环境、品质优良的肉牛品种,推动国产牛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国内高端雪花牛肉国产化进程加速,国产牛肉在高端市场的份额逐渐扩大,有望打破进口牛肉在高端市场的垄断局面。
从供应链角度看,贸易摩擦促使中国肉类进口来源更加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有效分散供应链风险。在鸡肉进口方面,巴西、泰国等传统供应国以及俄罗斯、白俄罗斯等新兴供应国的加入,丰富了中国鸡肉进口渠道,使供应链更加稳定。在猪肉进口领域,西班牙、巴西等国成为主要进口来源国,其稳定供应保障了国内猪肉市场平稳运行。牛肉进口呈现多元化格局,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牛肉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这种多元化进口格局增强了中国肉类市场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为国内肉类产业发展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类市场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在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对肉类品质、安全和健康的要求将不断提高,这将促使肉类生产企业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严格的需求。
在政策层面,政府将继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肉类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秩序稳定。同时,加大对肉类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政府可能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推广绿色养殖技术,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
在市场调节与政策引导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肉类市场有望实现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土肉类产业将不断壮大,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将显著提升;进口渠道将更加多元化,供应链将更加稳定可靠;消费者将能够享受到更优质、安全、丰富的肉类产品,肉类市场将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