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猪市现状速览 历经前些年的剧烈起伏,2025 年生猪养殖市场正稳步迈向平稳发展的新阶段。此前成本管控不力、运营效率低下的企业,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悄然退场,现存企业均在养殖效率与成本把控方面表现卓越,推动生猪养殖行业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 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虽高于正常保有量,但尚未达到绝对过剩的程度,这意味着生猪市场较难陷入深度亏损或长期亏损状态,不过,短期内重现大幅盈利的局面也不太可能。在此背景下,猪价波动幅度相较于前期进一步收窄,市场整体呈现低利润、窄幅波动的态势。若要打破这种看似平静的市场平衡,通常需借助一些外部力量的介入,如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或是疫情等难以预测的突发因素。 一季度猪价复盘:淡季不淡的背后 进入 2025 年,生猪市场开启了一段充满变数的历程。春节过后,河南外三元猪价一度下探至 14.5 元 /kg ,然而,市场并未如预期般进入下行通道。肥猪育肥利润长时间高于标猪,这一异常现象打乱了市场节奏。通常情况下,春节后猪价会因需求减弱而下跌,今年却截然不同。 200kg 肥猪与标猪价差在节后强势攀升,一度突破 1 元 /kg 大关,这给养殖户带来了积极影响。面对如此诱人的利润空间,养殖端主动压栏的意愿愈发强烈,二次育肥群体也纷纷入场。只要现货价格稍有下跌迹象,压栏和二次育肥就迅速跟进,将猪价稳定在了 14 - 15 元 /kg 区间,形成了淡季不淡的独特行情。 在这一过程中,出栏体重的变化也十分显著。整个一季度,生猪出栏体重平均增长了 2kg 左右。养殖户因肥猪有利可图,不愿过早出栏,都期望多养些时日,让猪长得更肥,以获取更高收益。这种压栏行为改变了市场上的生猪供应结构,大体重猪的占比逐渐增加。 从市场心理角度分析,养殖户对后市的预期也在悄然改变。以往,养殖户可能更倾向于跟随市场节奏,按时出栏。但今年肥标价差带来的丰厚利润,使他们变得更加乐观和大胆,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继续压栏等待更好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猪价走势愈发难以预测。 猪价走势的基本面剖析 母猪产能:稳定但暗藏变数 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养殖行业的先行指标,其动态变化深刻影响着市场的供需格局。自 2024 年 9 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陷入区间震荡,但其绝对值始终高于正常保有量。与此同时,养殖效率(PSY)也在稳步提升。PSY 代表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这一指标的提升意味着每头母猪能够产出更多仔猪,进而使得仔猪及育肥猪的供应持续增加。 过去一段时间,卖仔猪利润相较生猪养殖利润更为可观,这促使部分企业将业务重心转向卖仔猪,以此获取利润。但随着 5 月后补栏旺季的结束,市场对仔猪的需求逐渐减少,仔猪价格也随之面临回落风险。一旦仔猪价格下跌,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压缩。好在当前母猪群体已更新为效率更高的一代,在非深度(长期)亏损状态下,市场很难出现悲观淘汰心理。 当前市场情绪整体处于谨慎悲观状态,养殖户鉴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对养殖扩张持谨慎态度,扩张意愿明显不足。但由于前期低效率产能已被彻底清除,各企业通过优化养殖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成本均已明显下降,所以目前还未到亏损去产能的地步。综合多方面因素,后续母猪产能预计仍将维持区间震荡态势。 出栏节奏:影响猪价波动的关键 在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出栏体重的变化对猪价波动的影响经历了显著转变。过去,出栏体重的变化往往会加剧猪价的波动。当市场预期猪价上涨时,养殖户会选择压栏惜售,延长生猪的饲养周期,导致出栏体重增加,市场供应减少,进而推动猪价进一步上涨;反之,当市场预期猪价下跌时,养殖户会加快出栏速度,缩短饲养周期,出栏体重降低,市场供应增加,猪价则会加速下跌。 但近两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改变,出栏体重变化在稳定猪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春节后至今的市场情况为例,养殖端出栏体重呈现出连续上涨趋势。一方面,肥标价差异常偏高,使得肥猪的养殖利润明显高于标猪,养殖户为获取更高利润,纷纷选择压栏育肥;另一方面,从季节性规律来看,节后猪价通常处于相对低点,投机群体往往会抓住这个时机介入育肥,进一步推动了体重的上行。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2025 年猪价跌幅相对有限,这使得抄底热情相对较低,市场交易相对平稳,猪价走势也较为稳定。随着肥标价差不断走弱,以及气温不断升高导致肥猪需求回落,二季度将面临大体重猪抛售的压力。不过,由于前期二次育肥量相对较少,体重高位回落空间有限,二季度猪价下跌幅度或许有限,所以我们对 5 月前猪价保持谨慎悲观的态度。 从中长期来看,饲料成本低位叠加养殖效率的回升,养殖端增重成本及养殖风险均减小。在肥标价差非异常低位的情况下,养殖端大幅降重意愿或许不足。考虑到 9 月后猪肉需求逐步回升,养殖端上半年出栏窗口期就在 5 月前后,6 - 8 月可出栏量反而有限,因此 6 月后猪价存在小幅好转的可能。 冻品库存与消费:供需两端的力量 冻品库存在生猪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缓冲角色,其库容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市场的供需关系。截至 2025 年 3 月,据卓创资讯显示,冻品库容为 18.68%,处于历史同期相对偏低水平。一般来说,上半年是冻品做库存的旺季,可 2025 年春节后,由于猪价下跌幅度有限,始终未跌破 14 元 /kg,这使得主动入库热情不高,多为被动或刚需入库为主。 当前猪价绝对值偏低,部分冻品价格甚至高于鲜品,这无疑削弱了冻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得市场采购更倾向于鲜品。虽然冻品不会直接影响毛猪价格表现,但需关注低库存水平下,一旦现货出现大幅回落,冻品库存可能会成为下方的支撑力量,对猪价起到一定的托底作用。 猪肉消费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这种特征与居民的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气温变化密切相关。一季度,家庭主要以消费年前库存为主,此时市场对新鲜猪肉的需求相对较低。进入二季度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居民饮食开始偏向清淡,对猪肉的需求虽有望小幅回暖,但提振力度十分有限。到了 7 - 8 月,高温天气进一步削弱猪肉需求,这段时间往往是猪肉消费的淡季。直至 9 月后,随着天气转凉,学校开学以及中秋、国庆等节日的临近,猪肉需求才会有明显好转。 在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前,居民对猪肉的采购量会大幅增加,用于制作各种美食,这使得猪肉消费迎来高峰期。而在夏季高温时段,人们更倾向于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猪肉的消费量自然会减少。这种季节性的消费波动,对猪价的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需求旺季,猪价往往会得到有力支撑;而在需求淡季,猪价则面临下行压力。 2025 年猪价后市展望 5 月前后:下跌空间几何 春节过后,生猪市场的二次育肥及压栏行为,对 5 月前后的猪价走势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肥标价差异常偏高,养殖端的压栏意愿极为强烈,大量生猪被延迟出栏,导致供应压力后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压栏的生猪以及二次育肥的生猪,将在 5 月前后集中涌入市场,使得市场供应大幅增加。 从市场心理角度来看,养殖户在前期的压栏决策,是基于对肥猪高利润的追逐。但这种行为也使得他们在后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供应增加,猪价下跌,他们可能会陷入两难的境地:继续压栏,面临着成本增加和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出栏销售,则可能无法实现预期的利润。 在这种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并未同步增长的情况下,猪价在 5 月前后存在一定的下跌空间。目前市场普遍认为,现货下方空间在 13 元 /kg 左右。这一下跌空间的形成,不仅是供需关系变化的结果,还受到市场预期的影响。养殖户和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担忧,使得他们在交易中更加谨慎,进一步加剧了猪价的下行压力。 对于近月期货操作而言,当前各合约均贴水现货运行为主。在短期现货偏弱预期下,近月继续操作空间有限。然而,市场总是充满变数,若短期出现反弹,或存在短空机会。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好每一个交易时机。 6 月之后:曙光初现 如果 5 月猪价的下跌能够促使产能阶段性出清,那么 6 月后猪价的走势或许会迎来转机。当猪价下跌到一定程度时,部分养殖成本较高的养殖户可能会选择淘汰部分产能,以减少亏损。这种产能的出清,将使得市场供需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 从需求端来看,9 月后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需求将逐步恢复。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的到来,以及腌腊、春节等重要消费节点的临近,将进一步刺激猪肉需求的增长。二次育肥群体也会等待时机入场,为腌腊及春节需求做准备,这将对猪价形成有力的支撑,使得猪价较难出现明显下跌,甚至可能高于年内价格中枢 14 元 /kg。 进入 11 月后,随着供应及需求的同步释放,猪价将进入新的平台。在这个阶段,市场供需关系将更加平衡,猪价的波动也将相对稳定。养殖户和投资者需要根据新的市场环境,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投资策略。 长期趋势:低波低利润的延续 展望未来,生猪养殖行业的平稳态势预计还将持续较长时间。随着行业的发展,养殖效率的提升和成本控制的优化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那些能够不断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猪价波幅收窄的背景下,生猪期货市场也将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近月合约的操作空间将受到现货价格波动的限制,投资者需要更加谨慎地把握交易时机。而远月合约由于缺乏炒作题材及趋势性交易机会,预计仍将维持区间震荡为主。 对于养殖户而言,要适应这种低波低利润的市场环境,就需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养殖技术水平,降低养殖风险。同时,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深入研究市场基本面,结合技术分析,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寻求投资收益的机会。 养猪人的应对之策 面对 2025 年猪价的复杂走势,养殖户需审时度势,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合理安排出栏计划是关键。在 5 月前后,考虑到猪价可能存在下跌空间,养殖户应避免过度压栏,可根据生猪的实际体重和生长情况,适时出栏,以减少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对于体重已达标的生猪,及时出栏可锁定利润,避免因价格波动导致利润缩水。而在 6 月之后,随着猪价可能出现好转,养殖户可适当延迟出栏时间,等待更好的价格,但也要注意控制风险,避免过度惜售。 控制成本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在饲料成本方面,养殖户可通过优化饲料配方,选择性价比高的饲料原料,降低饲料成本。同时,加强饲料的储存管理,减少饲料的浪费和霉变。在养殖过程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加强疫病防控,降低生猪的死亡率,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例如,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确保生猪健康生长。 养殖户还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疫情等突发因素。国家政策对生猪市场的调控作用不容忽视,如收储政策、补贴政策等,都会对猪价产生影响。养殖户要及时了解政策动态,根据政策导向调整养殖规模和经营策略。对于疫情,要加强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一旦出现疫情,要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疫情对养殖生产的影响。 在市场波动中,养殖户还可以尝试多元化经营,降低单一养殖业务带来的风险。例如,发展与生猪养殖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如饲料加工、生猪屠宰、猪肉销售等,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收入来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