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3月猪价,没有太大的起色,虽然说整体上涨多过于下跌,但是幅度都比较窄,所以3月份整体猪价没什么太大变化。 而对比2月份,可以说是继续延续了2月份的跌势,只不过相比2月份,跌势有所收窄。 现在马上又到了一个新的节点,即春节后即将迎来第一个节日——清明,虽然最近猪价表现都不太好,而清明又马上到来,所以大家都在担心清明猪价的走势。 但是就在月末,猪价突然一夜回温,止跌回涨,于是市场对于清明的观望就更强了。 那么,清明猪价是否能上涨呢? 或者说,是否能打破近年来“逢节必跌”的魔咒呢? 这需要从供需和情绪两方面来看: 首先说供需。 生猪市场的供需依然是供大于求,这点儿基本没什么异议。无论从产能,还是存栏,还是猪肉供应来看,都处于高位,所以生猪供应端压力依然很大。 而需求方面,对比去年,消费有所提升,但是具体到猪肉消费提升幅度有限。 一方面,整体消费虽然在回暖,但是主要表现在旅游、餐饮等方面,家庭猪肉消费提升有限,对猪价支撑也就有限。 另一方面,从猪肉长期消费来看,占比在逐渐下降。 一是替代增加,包括禽肉、水产品、牛羊肉等价格也处于低位,消费可选择的品种也就更多。 二是从营养健康角度来讲,随着人们更注重饮食健康,对猪肉的消费占比也在降低。 所以,生猪市场依然是供大于求的局面。 但是供需是大趋势,并不意味着供大于求就一定要下跌,因为影响具体阶段性行情的还有情绪。 而生猪市场的情绪是有点复杂的,或者可以说是矛盾的,既有看涨挺价心态,也有认卖出栏意愿,交织在一起。 比如,最近生猪市场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标肥价差缩小,为什么说这件事影响很大呢? 因为标肥价差缩小,带来两个矛盾: 一个是头部猪企认卖心理不高,再加上临近清明,所以反而有缩量出栏的操作,而另一方面,人家也确实有这个抗跌能力。 但是对于一般养殖户或企业来说,就有点恐慌了。 随着标肥价差缩小,甚至的倒挂,这些养殖户则更倾向于认卖出栏,落袋为安,一方面是恐慌心态,另一方面也是承压能力有限。 所以现在市场就是这两种情绪在影响着行情。 而明显经过前两年的持续去化以后,生猪养殖集中度明显提高,所以大猪企的动作对市场的影响要更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猪价突然一夜回温,止跌上涨,就是因为大企业缩量操作。 但是具体到清明的行情,我们认为提振有限,或者说可能依然要失灵。 因为猪价要想反弹,一方面是要减少出栏,减少砸市,而另一方面,关键是要看二次育肥的情况。 在淡季时延迟供应,然后到旺季时再释放压力,这是二次育肥对生猪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 但是现在标肥价差不断缩小,严重影响了二次育肥的入场信心,如果二次育肥意愿持续降低,那么对生猪市场的阶段性供应调节变弱,再加上部分养殖户恐慌认卖,猪价可能将继续弱化。 此外,再加上年后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明显上涨,也进一步增加了养猪的成本,养殖利润被进一步压缩,尤其是养殖成本较高的养殖户,则更倾向于出栏,所以也就再次加剧了生猪市场的供应压力。 所以,二季度的猪价或许并不能如市场预期,需谨慎看待。